您的位置:首页 > 阵地建设

芙蓉区公共文化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12-06-06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区加大财政投入,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努力构建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基本情况

  全区现有1个区级图书馆、1个区级文化馆、13个街道文化站、78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14家农家书屋,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区文化馆位于区机关大院内,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2007年被评为国家一级馆。区图书馆创办于2005年,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馆藏图书30000多册,报刊、杂志200多种,馆内开设了图书借阅服务、书报阅览室、采编室、电子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图书共享工程6个服务窗口。同时,各街道通过新建、扩充或资源整合的方式,部分文化站面积达到或超过300平方米,其中定王台、东岸、东屯渡等街道文化站建设规范,且位于人口聚居地,极大方便了群众就近使用。德政园、丰泉古井等20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先后创建成为长沙市示范性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努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网络和机制,充分运用各种服务平台,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加强领导,公共文化建设基础实

  我区高度重视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成立了由区长担任组长,宣传部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政府办、监察局等13个部门和街道(局)为成员单位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文体新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统筹协调。各街道和社区作为具体实施单位,均成立了以行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制定了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明确专人负责,以网格化的模式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工作。同时,我区出台了《长沙市芙蓉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芙蓉区创建“642”目标责任分解表》、《芙蓉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过程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科学指导全区公共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2、整章建制,公共文化建设常态化

  我区坚持以服务群众的工作理念,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夯实工作基础,落实工作责任。

  一是完善培训机制。为有效提高文化队伍实际操作能力,推进文化服务提质提效,我区建立了文化队伍培训机制。每年定期组织文化站长、社区文化专干及业余团队骨干进行培训,并邀请省市专家授课。同时,区文化馆、图书馆业务骨干以分片包干的形式对口辅导各街道开展文化活动,重点扶持了解放路街道文化站、东屯渡街道文化站、南阳街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树立了全区文化阵地的典型。

  二是建立督导机制。为有效巩固文化建设成果,我区建立健全了公共文化建设督导机制。通过现场指导和督查整改,规范了文化站管理制度、登记表格、活动记录等,明确街道文化站站长、社区专干的具体职责,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规范运行。

  三是创新均等服务机制。为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区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思路,依据辖区人员特点,创设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把流动人口纳入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宽服务渠道,提升服务质效,努力做到流动人口与常驻人口享受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定了《芙蓉区组建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活动实施方案》,在区文化馆、图书馆设立全区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总部,在各街道文化站设立分部,创办“外来务工人员剧场月月演”、“外来务工人员阅览室”等平台。截止目前,开展了文艺演出、读书交流、展览讲座等活动共150次,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活动达80000余人次。“白领驿站”、 “魅力激情广场”、 “CBD精英大擂台”、 “老街坊影院”、“小小鸟巢”、“农民广场舞沙龙”等活动精彩纷呈。同时,挖掘了龙点睛艺术团、天使艺术团等12支外来务工人员艺术团,培养了华旭组合、张印龙等一批在全国产生影响的外来务工文艺人才,创作了《城市候鸟》、《我是雷锋家乡人》、《民意直通车之歌》等原创作品,并荣获市级以上技能比赛奖项3个,优秀组织奖1个。

  3、创新载体,公共文化建设亮点多

  一是完善信息互通平台。区创建办安排专人负责宣传工作,每个街道和社区均明确了信息专干,及时收集街道和社区文化活动的重大事件、存在困难和发展建议,并将宣传和信息工作作为重要考核指标。通过“芙蓉之窗”和“芙蓉文化”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重大事件和特色活动,处理创建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创建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共向市创建办报送动态信息、进度报告、典型材料等50次。

  二是丰富文化服务方式。一方面实现重心下移。充分发挥业余文化辅导员、文化志愿者和156支业余文艺团队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要求每个业余文化辅导员负责一个团队或一个项目。2011年组织文化骨干开展业务培训4期,购买舞蹈、书法、美术文化培训服务200余次,带动了全区文艺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关注传统文化。开辟和扶持了曙光路小学湘剧培养基地、育才二小书法培养基地以及玉楼东经典湘菜、杨裕兴手工技艺、中国红美术工艺等传承基地,坚持“以点带面”,辐射全区,形成了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

  三是提升文化品牌质效。我区将精品创作和品位提升作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工程”的突破口,放大公共文化活动品牌效益。创立了“芙蓉艺术节”、“芙蓉杯”新节目大赛、“欢乐芙蓉”等品牌活动,创作的《一支人马强又壮》、《中国人了不起》等11个作品荣获省、市各类专业奖项,扶持了风采艺术团、省老干艺术团、枫叶艺术团等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深远的团队。打造了解放路街道历史街巷文化、东屯渡街道龙舟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初步形成了“一街一品”的格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区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仍然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经费投入仍显不足。与去年相比,我区今年公共文化建设经费有大幅提升,但是落实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具体指标还存在经费缺口。

  2、服务网络有待健全。今年年初,我区实施了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相关配套工作正在进行之中。因此,个别新街道暂时没有设立文化站和文化活动中心,部分街道文化站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需要整合资源和完善设施。

  3、产品质量亟待提升。为了迎接全省第十届艺术节,打造优质节目进入国家文化信息资源精品库,我区还需努力提升产品质量,精心创作和生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四、下一步工作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报道、悬挂横幅、印发宣传品等各种宣传方式,向社会宣传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公益性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吸引广大群众走进文化设施,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浓厚氛围。

  2、丰富产品供给。采用引进、招聘、定向培训等办法,吸纳和凝聚一批本土艺术家、文艺家,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文艺人才,创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弘扬传统文化、传承雷锋精神的优秀文艺作品,冲刺“十艺节”,入围全国文艺精品资源库。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市具有深厚影响力的文艺团队,全区文化活动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不断丰富和活跃我区居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3、提质活动品牌。有效整合区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和项目,提质外来务工人员俱乐部、中小学校园文化等活动品牌,发挥“农民文化集市”、“龙舟文化节”、“白领艺术节”等品牌优势,打造和提升我区公共文化活动品牌,在“一街一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社区一品”。

  4、加强督查指导。参照创建国家文明城市的督查模式开展专项督查和迎检工作,区督查小组每季度督查一次创建工作,重点督查阵地建设、场址设立、设备配备、人员管理、活动开展等达标情况,形成督查通报,交办问题督促整改,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确保全区三级文化设施成为全区居民群众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喜欢参加、方便参加、经常参加的文化娱乐场所。